天气信息

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

2015-05-13 09:06
分享到:

九、强化科技支撑

(三十七)应将科技创新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手段。根据我国细颗粒物来源复杂的特点,深入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,摸清我国不同区域细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、形成与区域传输机理,开展细颗粒物总量控制技术与方案的研究。鼓励开展细颗粒物污染相关的健康与生态效应研究。鼓励开展支撑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、环保标准等方面的研究。

(三十八)根据实现国家未来环保目标和污染排放控制要求的技术需求,采取措施鼓励研发高效污染治理先导技术,作为确定实施更加严格排放控制要求的技术储备。鼓励采用各种高效污染物净化技术,以及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,提高各个行业和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技术水平,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。鼓励研发示范各种细颗粒物及氮氧化物、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污染物的新型高效净化技术,包括袋式除尘、电除尘、电袋复合除尘、湿式电除尘、炉窑选择性催化还原、分子筛吸附浓缩、高效蓄热式催化燃烧、低温等离子体、高效水基强化吸收等。

(三十九)加强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,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。根据国内改善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,开展细颗粒物防治国际合作。

附: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简要说明

一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

(一)有组织排放颗粒物(烟、粉尘)污染防治技术,包括袋式除尘、湿式电除尘技术、电袋复合除尘技术。

(二)前体污染物(NO、SO2、VOCs、NH3等)净化技术,包括各种脱硫技术、氮氧化物的催化还原技术及烟气脱硝技术、挥发性有机物的燃烧净化与吸附回收技术、氨的水洗涤净化技术。

(三)无组织排放颗粒物和前体污染物治理技术,包括适用于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污染控制的密闭生产技术、粉状物料堆放场的遮风与抑尘技术。

二、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

移动污染源包括各种采用内燃机或外燃机为动力装置,以汽油、柴油、煤油、天然气、液化石油气及其他可燃液体、气体为燃料的交通工具(车辆、船舶、航空器等)、机械、发电装置。防治移动源污染,应针对其使用方式、目前国家污染防治要求,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,主要包括:

(一)燃料清洁化技术。降低重金属等影响排放控制装置效能的各种有害物质含量,控制烯烃等光化学活性成分含量。

(二)发动机高效燃烧及燃料精确注入技术。

(三)发动机排气中NOx、HC、CO、颗粒物净化技术。

(四)汽油蒸发控制技术,包括在车辆、加油站、油库、油罐车上实施的各种油气回收技术。

(五)车载发动机及排放控制系统诊断技术(OBD)。

三、扬尘污染防治技术

(一)遮风技术,包括适用于各种露天堆场和施工工地遮挡措施。

(二)抑尘技术,包括喷洒水雾和抑尘剂,适用于施工场所、堆场、装卸作业等场地。

(三)施工物料运输车辆清洗技术,适用于上路行驶的物料、渣土运输车辆。

(四)道路清扫技术,包括人工清扫、机械清扫。

四、生活污染防治技术

(一)饮食业油烟净化技术,包括采用各种原理的净化技术。

(二)环境友好产品生产技术,包括各种替代有害物质的消费品生产技术。

(三)密闭式衣物干洗技术。

五、农业污染防治技术

(一)农业耕作和裸土起尘防治技术,包括留茬免耕、秸秆覆盖、固沙技术。

(二)秸杆等农业废物综合利用技术,包括制备沼气、热解气化、生物柴油等技术。

(三)合理施肥技术,包括配方施肥技术和施用硝化抑制剂。

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